提起孙立人,人们总能想到他在抗日战争立下的赫赫战功,把他看作民族英雄。
当年他在远征军溃败之时,率领新38师异军突起,杀向仁安羌,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,并解救了七千多名英军,取得了仁安羌大捷。
后来在滇缅反攻之时,他指挥新1军猛攻日军,将滇西和缅甸境内的日军打得丢盔弃甲,落荒而逃。
整个抗日战场上,孙立人指挥部队消灭日军上万人,功不可没,就连西方人都对他赞誉颇高,称他为“东方隆美尔”。
可是孙立人在国民党内部却并不受待见,同僚排挤他,蒋介石恨他并在后来软禁他,曾做过他的长官的杜聿明,也对他恨之入骨。
晚年杜聿明接受采访的时候,谈起孙立人则说:
“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英雄,而是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。”
他究竟做过什么令人痛恨的事情,以至于杜聿明等人对他如此仇恨?
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纠葛呢?
这还要从他们在缅甸作战时的那次分道扬镳说起……
大军出征:杜聿明英姿勃发
抗战时期,为了保护极为重要的抗战物资运输线滇缅公路,以及和英军协同对日作战,国民党政府组建了数十万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。
1942年2月16日,时任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的杜聿明,率领10万远征军浩浩荡荡开入缅甸,拉开了远征的序幕。
起初作战相对顺利,其麾下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领的机械化部队作为先锋快速推进,一路势如破竹,收复多个失地,并死死守住了英军即将丢失的防线。
各个部队密切配合,将士们作战英勇,在同古和日军展开激战,使得日军第55师团损失惨重,打死打伤日军五千多人。
但是也正因为中国军队作战英勇,让一向彪炳“绅士”风度的英国人变得更加贪生怕死,很快开启了全力逃跑模式。
在日军自东向西、自南向北的疯狂进攻下,英国人没有信心打败日军,便总想着让中国军队掩护他们撤退。
英军表面上是一次次和中国军队一起布置防线共同作战,而每次防线刚布置好,英军就丢掉防线,从中国军队防线后方撤退。
在英军一次又一次掉链子的情况下,我国军队虽然作战英勇,但是战斗还是变得愈发吃力,为了避免被日军合围,只能边打边退。
大军溃退:杜孙分道扬镳
直到1942年4月7日,日军占领了重要城市阿兰谬,而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及其率领的七千多人,经过一连串的逃跑之后,跑到了仁安羌。
此时日军已经对英军步步紧逼,如果英军继续逃跑就会被日军咬着屁股打,所以为了避免被日军吃掉,英军被迫选择固守仁安羌,说是固守,实际上就是被日军合围在了这里。
日军第33师团很快扑向仁安羌,把这七千多英军围住,仁安羌被围得像铁桶一般,其中一起被困的还有一些英国侨民。
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心急如焚,向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发来求救电报,杜聿明看着电报,陷入了沉思,彼时中国军队也在被迫边打边撤退,哪有功夫去救援英军呢?
杜聿明紧急召开作战会议,让部下们共同商议对策,大家一筹莫展,都没有人敢请命去救援英军。
就在杜聿明愁眉不展之时,一封电报的到来让他如释重负,孙立人率领的齐装满员的新38师前不久才进入缅甸,孙立人愿意率部前往仁安羌营救英军。
杜聿明马上批准了孙立人的请战书,随后孙立人亲自指挥新38师的113团的一千多人,火速赶往仁安羌,趁日军懈怠轻敌之际,神兵天降,发起突袭,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在日军阵脚大乱之时,孙立人以最快的速度掩护英军七千多人逃出了包围圈,中国军队以伤亡五百多人的代价,打死打伤日军一千多人,史称仁安羌大捷。
孙立人也因为这场战役被英国人高度赞誉,被称为“丛林之狐”,甚至被西方国家看作“东方隆美尔”。
虽然我国军队在仁安羌取得了胜利,但是日军依然处于疯狂的进攻态势之下,再加上英军已经逃跑,远征军在被动中只能尽快撤退。
但是日军在4月29日就占领了缅甸北部的咽喉重镇腊戍,切断了中国军队主要的回国道路。
这时摆在远征军面前的有两个选择,一个是撤往国内,但是从缅甸北部回中国的大路都已经被切断,剩下的要么就是小路,要么就是沼泽、湖泊和原始森林,环境险恶。
另一个选择是和英军一样撤往印度境内,暂时在印度休整,这样做更加安全,能够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尽快摆脱日军追击。
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,英国人允许中国军队撤往印度,但条件是要申请难民身份,并交出武器。
杜聿明对英军非常愤怒,中国军队舍生忘死搭救英军,竟然反过来被英国人当成难民,他拒绝撤往印度,决定让远征军部队直接撤回国内。
在杜聿明看来,在军人眼里,一切的困难都不是困难,连死亡都不怕,那路上险恶的环境又有什么好怕的呢?
但是孙立人并不这样想,此时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在缅甸和印度边境附近,杜聿明作为上司,也给孙立人发来了电报,命令他率部回国。
孙立人不但没有执行命令,而且还发报建议杜聿明,让大部队都撤到印度境内,保存实力做好休整之后再另做打算。
可是杜聿明毫不动摇,执意要撤往国内,而孙立人不听命令,宁愿抗命也要撤往印度。
就这样两个人谁也左右不了谁,就此分道扬镳。
杜聿明指挥大部队回国,而孙立人带着他的新38师撤往了印度。
在杜聿明看来,英军不但在缅甸战场上利用中国军队掩护他们撤退,而且还过河拆桥,让他们以难民的身份才能进入印度,如果这样都还跟着英军走,那无异于卖主求荣。
因此杜聿明十分看不惯孙立人的做法,对孙立人也很有成见。
那么他们的选择,分别有了什么样的结果呢?结果天壤之别。
野人山处处埋忠骨
杜聿明率领的是大部队,有数万人之多,大路已经被切断,而走小路又目标太大,容易被日军追击。
于是杜聿明命令各个部队分散开来,化整为零各自徒步回国,而他自己则带领着第5军军部和廖耀湘的第22师共计一万五千人,共同行军。
为了尽快甩开日军,杜聿明先是打算走胡康河谷,这里到处是沼泽地,杜聿明本来想在各个沼泽地之间寻找小路迂回穿行而过,可不巧的是正好赶上雨季,胡康河谷沼泽泛滥,根本找不到路。
无奈之下,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绵延两百多千米的野人山。
这座山在当地被称为“噬人魔”,里面是大片的原始森林,人进去容易,但是活着出来难上加难。
杜聿明心里清楚,走这条路意味着什么,但是已经无路可走,他也只能长叹一声,命令部队向野人山进发。
进山之初,将士们还有说有笑,对眼前的森林充满好奇和新鲜感,摆脱了日军的追击,大家也渐渐放下心来。
但是几天以后,情况就开始慢慢恶化了,士兵们身上携带的干粮越吃越少,渐渐所剩无几,大家饿着肚子行军,头晕目眩,身体开始出现浮肿。
杜聿明为了维持部队生存,狠下心来,命人杀掉驮物资的马,用马肉给战士们充饥,但是无奈部队人太多,一共一百多匹马,几天时间就吃完了。
本来以为森林里会有不少野果子,可是大家到处寻找,却发现茫茫的原始森林里,只有树枝、树叶和草,很难找到什么果子。
无奈之下,大家开始试着吃草、吃树叶,可是没想到这些不认识的植物很多都有毒,战士们吃了之后轻则上吐下泻,重则中毒而死,因此大家再也不敢吃草和树叶了。
为了活下去,战士们开始从树上扒树皮吃,或者把身上的皮带解下来煮一煮吃掉,甚至军官们把脚上的皮鞋、皮靴和身上的枪套放在锅里煮热,作为大家的食物,其状况惨不忍睹。
大家还想到打猎充饥,可是没想到在茫茫的原始森林里,一路走过去根本就看不到多少像样的猎物,就算偶尔遇到,也被成群的士兵吓跑了。
大家吃过最多的猎物只有一样,那就是猴子,森林里的猴子见到人并不害怕和逃走,而是会在人周围徘徊。
战士们为了生存,往往会抓住机会打死猴子分食掉,但这些偶尔出现的猴子远远不够吃,部队还是每天都会有人饿死。
每个人都要在虚弱的情况下尽量保存体力向前走,所以很多时候活着的人根本无法去照顾倒在路边的人,一路走过去,路边、河里、树边、山洞里,到处是尸体。
除了缺少食物以外,还有疾病的肆虐。
部队缺少药品,战士无论哪里不舒服都无法医治,大到枪伤、肺病,小到感冒发烧,都只能硬挺,挺不过去就只能等死。
另外森林里还弥漫着严重的瘴气,有一个人染上瘴气,周围人就被传染,一路走下来因为瘴气而死的战士不可计数。
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,杜聿明的身体也出现了种种问题,胃溃疡、肺病曾连续多日困扰着他,走路都需要战士搀扶着。
如果他不是指挥官,恐怕都难以走出野人山。
最令杜聿明痛心的是,在穿越野人山的过程中,他失去了自己的爱将戴安澜,以及戴安澜所指挥的机械化精锐步兵师。
戴安澜时任200师师长,200师是中国第一个机械化步兵师,下属有战防炮营、高射炮营、战车营、摩托搜索队等各种机械化部队,具有快速机动能力。
在那个步兵行军基本靠走的年代,200师可以说是当时国民党精锐部队中的“宝贝疙瘩”。
而由于要从缅北恶劣的丛林环境中撤退,200师不得不放弃所有的机械化装备,大量的坦克、战防炮、摩托车被遗弃在缅甸,200师官兵全部徒步撤离。
而师长戴安澜,在撤退的过程中带人与日军发生激烈的遭遇战,腹部中弹受伤,由战士们轮流抬着撤退,因为缺少药品而得不到医治,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。
当5月26日走到离中缅边境只有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时,戴安澜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溘然长逝,战士们为他鸣枪送行。
杜聿明不想撤往印度,可在穿过野人山之后,最终阴差阳错还是来到了印度境内,无奈只能先就地安营扎寨,这才获得了喘息休整的机会,随后重庆方面发来的统计报告让他悲痛欲绝。
当初他率领出国的10万远征军,回来的不到5万,其中除了战斗减员至少3万以外,在撤退途中因为饿死、病死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就有3万人,在缅北的森林、山洞和沼泽里,到处留下了中国将士的骸骨。
在杜聿明选择率部回国的同时,孙立人则选择带领新38师直接前往印度,那么孙立人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?
杜聿明:孙立人卖主求荣
孙立人率部在1942年5月撤到了印度境内,在通往边境城市英帕尔的路上,部队发现了大量地雷。
这是英军在进入印度后,为了阻止日本人追击而埋设的地雷,但英军丝毫没有考虑紧随他们而来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,阻挡住了新38师的去路。
孙立人马上命工兵排雷,经过几天时间的排雷,部队才得以顺利通行,前往了英帕尔。
本来英军承诺向中国军队提供营房和食物,可是一直没有兑现,已经断粮的新38师只好用野菜和野果充饥。
好不容易到达了英帕尔城外,而英军却不准他们进城,让他们在城外的普拉村扎营,并且还要求他们交出武器。
对于英国人过河拆桥的行径,孙立人心中十分气愤,对英军联络官说道:
“交出武器绝不可能!我军如果受到无理对待,孙某将率部以武力维护尊严!我们刚刚救出你们七千英军,所以我军的作战实力你们是知道的。”
孙立人率部进入普拉村之后,马上命令部队面向英军构筑防御工事,随时准备和英国人开战。
英国人被孙立人的做法震慑到了,他们非常清楚,如果和孙立人的部队打起来,自己恐怕捞不到任何便宜。
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,也为了维护盟军关系,英军最终还是选择了让步。
英国人同意不收缴新38师的武器,并且还给孙立人的新38师送来了大量物资,让其得到了补充休整。
几个月之后,新38师于8月份进驻到印度兰姆伽,在这里休整待命。
不久后,中、英、美三国经协商,决定在印度成立“中国驻印军”,英国人提供营房和食物,美国人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教官,在兰姆伽等地进行整训。
孙立人的新38师是中国驻印军的主力之一,再加上新编22师,以及后来扩充的新编30师,还有从54军抽调来的第15、50两个师,共同编成了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、第6军,经过训练之后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。
1943年,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携手,拉开了反攻缅北的序幕。
首先经过一些列激战之后,把日军第18师团消灭殆尽,接着势如破竹,收复了缅北大部分城市。
他们彻底粉碎了日军从东南亚攻入中国后方的企图,并在1945年年初重新打通了滇缅公路,为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虽然孙立人当初前往印度的结果是好的,并且后来他也在战场上立下不少功劳,但是杜聿明还是看不上孙立人,认为他是个卖主求荣的人,在官场上总是针对他。
在解放战争中,杜聿明兵败被俘,而孙立人后来跟着蒋介石前往了台湾,还被任命为“台湾防卫总司令”,负责整个台湾的防务,成为手握重大兵权之人。
20世纪50年代初,美国不再看好蒋介石,想要扶持曾在美国读军校的孙立人,让孙立人取代蒋介石在台湾的地位。
1955年5月,有人向蒋介石报告,说孙立人打算发动兵变,蒋介石得知此消息后,马上卸除了孙立人的兵权,将孙立人软禁。
此时身在大陆功德林监狱的杜聿明得知此消息后,感慨道:
“我没有看错,孙立人就是一个卖主求荣的小人,根本算不上什么民族英雄。”
孙立人被软禁了33年之后,在1988年重获自由,两年后就病逝在台湾。
后来经过调查,当年有人告发孙立人,实际上是一种陷害行为,孙立人并没有打算发动兵变。
曾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“丛林之狐”,就这样在他人的陷害之下,在孤寂与落寞中过完了后半生,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之黑暗。
杜聿明对孙立人的评价,很大程度上是其个人的成见所导致。
当年他执意选择让远征军大部队撤往国内,这一决定导致三万多将士死在了逃亡的路上,他的心中是充满愧疚和悔恨的。
也许在内心贬低了孙立人之后,杜聿明心中的愧疚和悔恨会减轻一些,他能够因此更加认同自己当年的做法没有错吧。
